先讲一些东西
- 地貌与地物
- 碎部点到控制点——控制点逐步升级——大地原点
- 一等、二等、三等、四等、一级、二级、三级
- 图根控制
- 我们只讲小地区的控制测量——不用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
- 高程测量的距离——很多
- 控制网:由控制点分布和测量方法决定的图形或路线
- 控制测量:为了测量控制点的平面坐标或高程
国家基本控制网
- 国家平面控制网——做了几十年——做到了七十年代——做了 20 几年——基本做完
- 我国的平面控制网
- 可以看出沿经纬线布设
- 与公路网一致
城市控制网、工程控制网、图根控制网
导线测量
三角网、三边网、边角网
上述方法基本淘汰,测量用导线测量
符合导线——三个检核条件——两个坐标和一个方位角
闭合导线
支导线
符合导线测量测左角
导线略图:大致的方位——大致的
上面是一道例题,这个必考
- 导线的相对闭合差必须写成分数形式,1/xxx
- 我们再讲一个例题
- 然后我们可以发现之前的那道例题居然是有问题的,我们要考虑连接角的问题
- 但是连接角没有进行过检验——测量时应当把闭合导线当作符合导线来测
导线测量错误的检查
- 不考
- 所以就不记了
三四等水准测量
普通水准测量——碎部点的高程
三四等水准测量——控制点的高程
- 小地区一般以三等或四等水准网作为首级高程控制
- 地形测量时再用图根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进行加密
- 三、四等水准点的高程应从附近的一、二等水准点引测,布设成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
-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硬、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方,并应埋设水准标石
- 也可用埋设了标石的平面控制点作为水准点
- 水准点应绘制点之记
- 注意视线长度不得大于 80m
三、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、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。
1) 一站观测顺序
① 在测站上安置水准仪,后视水准尺黑面
用上、下视距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1)、(2)位置
旋转微倾螺旋,使管水准气泡居中,用中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3)位置
② 前视水准尺黑面,用上、下视距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4)、(5)位置
旋转微倾螺旋,使管水准气泡居中,用中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6)位置
③ 前视水准尺红面,旋转微倾螺旋,使管水准气泡居中
用中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7)位置
④ 后视水准尺红面,旋转微倾螺旋,使管水准气泡居中
用中丝读数,记入表 7-12 中(8)位置。
以上观测顺序简称为后、前、前、后。
2) 一站计算与检核
① 视距计算与检核
后视距离(9)={(1)-(2)}÷10
前视距离(10)={(4)-(5)}÷10
计算前、后视距差(11):(11)=(9)-(10)
三等水准,(11)不超过 3m,对于四等水准,(11)不超过 5m。
计算前、后视视距累积差(12):(12)=上站(12)+本站(11)
三等水准,(12)不超过 6m,四等水准,(12)不超过 10m。
② 水准尺读数检核
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:(13)=(6)+K-(7) (14)=(3)+K-(8)
K 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
本例,106 尺的 K=4787mm,107 尺的 K=4687mm
三等水准,(13)、(14)不超过 2mm;四等水准,(13)、(14)不超过 3mm。
③ 高差计算与检核
按前、后视水准尺红、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一站高差:
黑面高差(15)={(3)-(6)}÷1000
红面高差(16)={(8)-(7)}÷1000
红黑面高差之差(17)=(15)-{(16)±0.1}=(14)-(13)
对于三等水准,(17)不超过 3mm,对于四等水准,(17)不超过 5mm。
红、黑面高差之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时,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站的观测高差:
(18)= {(15)+(16)}/2
- 看一个例题
三角高程测量
- 当地形高低起伏、两点高差较大——不便于进行水准测量
视距测量 | 三角高程 | 水准测量 | |
---|---|---|---|
仪器 | 经纬仪、水准尺 | 全站仪、棱镜 | 水准仪、水准尺 |
原理 | D=klcos^2^α h=Dtanα+i-V |
D=δcosα h=Dtanα+i-V+f |
D=kl h=a-b |
精度 | 差 | 较高 | 高 |
应用 | 地形测量 碎部 |
地形 控制 |
地形 控制 |
- f 是两差改正——地球曲率与气差的影响
- 将全站仪摆在中间就可以测量